编者按
值此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为深情回望党的光辉历程,持续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法治山东”开设“齐鲁大地上的红色印记”专栏,深情讲述革命先烈的感人事迹,诵读一封封穿越烽火的红色家书,赏析一首首激荡人心的红色诗歌,探访一座座承载历史的红色遗址,……,让这些矗立于山河之间的巍峨丰碑,转化为激励我们奋勇前行的不竭动力。
在烟台莱阳万第镇的水口村村东,一座60米高的塔式火炬屹立山顶,仿佛熊熊燃烧的烈火,诉说着这里悠久的红色历史。
水口村距离莱阳城区约20公里,因四面环山、富水河从中流过而得名。穿过狭窄的胡同,走进胶东最早的县委——中共莱阳县委遗址,挂在墙上的一幅幅展板映入眼帘,这里陈列的一件件红色印迹,不禁让人回忆起那段难忘的岁月。
星火闪耀:胶东革命的起点
展开剩余79%这里是烟台乃至整个胶东党组织建立和发展的源头,诞生了胶东农村第一个共产党员、第一个党支部、第一个县委和中心县委,为周边县以及胶东党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宋海艇,莱阳万第镇水口村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胶东农村第一个党员。1925年11月,宋海艇按照党的指示从济南回乡发展党员,他把身上唯——件棉大褂当了15元钱,作为回乡的路费和开展工作的第一笔经费。回乡之后,宋海艇以教学为掩护,先后发展了宋海秋、宋云程等8名党员。在宋海艇和早期共产党员的努力下,到1926年春,短短5个月的时间,他们就在万第周围30多个村庄发展农民协会会员200余人,党员20余名。自此,莱阳的革命火种蔓延出燎原的趋势。
李伯颜,莱阳东双山村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他接受党组织的指示回到莱阳开展党的工作,于1927年12月成立胶东农村第一个党支部——前保驾山村党支部,于1928年2月成立烟台农村第一个党支部——石龙沟村党支部。1928年3月,李伯颜和同窗好友孙耀臣根据新形势下党的发展需要,在水口村宋玉桂家召开了各村党组织负责人会议,正式建立中共莱阳县委员会,这是中国共产党在胶东建立的第一个县委。李伯颜任书记兼组织委员,孙耀臣任宣传委员。
县委成立后,李伯颜把发展党员、扩大党组织、开展农民运动、组织武装起义、建立苏维埃政权作为中心任务,迅速展开工作。县委以水口村为党组织活动中心,先后在蓝家庄、北薛格庄、寨庄头、淳于村建立四个党的秘密联络点,使党组织的活动很快扩展到大夼、姜疃、山前店、南务和海(阳)莱(阳)边区。到5月初,全县党员队伍已扩大到300余人。同时,农民协会组织也不断发展壮大,短短一个月时间,农民协会如雨后春笋般很快遍及莱海边区,迅速发展到2000余人。
随着县委各项工作陆续开展,农民协会也开始开展斗争。在党组织和农民协会不断发展壮大的形势下,县委指示各村党组织,组织农协公开或半公开地同以地主恶霸为代表的封建反动势力开展斗争,不断夺取农村领导权胜利。
薪火相传:解放战争的后方保障地
莱阳因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社会特点,成为胶东红色文化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地区,特别是以万第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莱阳地区的革命斗争,其贡献之大、影响之远。在这片红色的热土上,无数梨乡儿女前仆后继,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胶东革命的历史丰碑,涌现出“赤山营”这样的典型集体和“唐和恩式”的支前英雄。
1947年大参军运动中,赤山区仅有组建一个连百余人的任务,可是报名者竟达800多人。最终,458名青年光荣入伍,组成一个营,定名为“赤山营”。赤山营的大旗是由梁家夼村妇救会会长于凤兰将自己结婚时没舍得用的唯——床红绸被面拿出来制作的,上面写着“莱东赤山营,到前线去杀敌立功”。目前,这面旗帜陈列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
在解放战争中,“华东支前英雄”唐和恩手持一根小竹竿,走过了千里支前路,并将所经过的地名——刻在了小竹竿上,涉及山东、河南、江苏、安徽共4个省、27个县、70多个村镇。战争结束后,这根小竹竿成了胶东人民支前的见证。后来,小竹竿的故事被搬上了银幕,电影《车轮滚滚》中耿东山的原型就是唐和恩。
历史云烟消散,革命精神永恒。以宋海艇、李伯颜、唐和恩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极端残酷的革命斗争中,深刻诠释了“信仰坚定、敢为人先、不折不挠、无私奉献”的红色文化精神,必将代代相传。
供稿:烟台市司法局
作者:孙华军
编辑:张婷婷
审核:郝俊平
发布于:北京市象泰配资-配资证券网-配资交易网-配资平台查询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