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26日,南海海域上空,一架澳大利亚P-8A“海神”侦察机试图逼近中国海军训练区域,突然遭遇歼-16的贴身拦截。 歼-16释放的箔条干扰物被吸入P-8A引擎,迫使澳方侦察机紧急撤离。 事后,澳大利亚军方称这一举动“危险且不专业”,但未提及飞行员因高压对抗出现应激反应,最终接受了心理治疗。
这场交锋仅是冰山一角。 2022年,中国三大王牌战机——歼-20、歼-16、歼-15——在东海、南海、菲律宾海接连亮剑,让美军上将亲口承认“印象深刻”,更让印度媒体一改往日的嘲讽姿态,罕见评价道:“这些行动标志着东亚军事格局的转变。 ”
2011年1月11日,歼-20在成都完成首飞,中国成为全球第三个独立研发隐形战机的国家。 它的设计颠覆了传统:鸭翼布局提升机动性,菱形机身与S形进气道将雷达反射截面积压缩至0.01–0.05平方米,接近F-22的水平。 2023年,国产WS-15发动机的装配更让它成为继F-22之后全球第二款实现超音速巡航的隐形战机。
真正让美军警觉的是实战中的表现。 2022年3月,东海上空,一架歼-20与美军F-35狭路相逢。 凭借氮化镓有源相控阵雷达(探测距离400公里),歼-20率先锁定目标,并利用数据链将信息同步给预警机。 美军F-35直到被模拟攻击都未发现对方踪迹。 美国太平洋空军司令威尔斯·巴赫事后坦言:“中方的指挥控制能力令人印象深刻。 ”
歼-20的杀手锏在于“超视距猎杀”。 主弹舱可携带6枚霹雳-15空空导弹,射程达200公里,远超美军AIM-120D的160公里。 配合分布式光电系统,飞行员通过头盔瞄准器即可引导导弹攻击视线范围内的目标。 截至2025年,超过300架歼-20服役,包括双座型歼-20S,后者能指挥无人机群协同作战,将空战维度从单机对抗升级为体系对抗。
歼-16被飞行员称为“炸弹卡车”,但它的威力远不止于此。 这款基于苏-27深度改进的重型战机,机身35%采用复合材料,搭载两台国产WS-10B发动机,载弹量达12吨,作战半径1500公里。 2025年,其机队规模突破350架,成为中国空军数量最多的主力战机。
2021年珠海航展上,歼-16D电子战型号首次亮相。 机翼下挂载的4个电子吊舱能同时干扰敌方雷达、通信系统,甚至引导反辐射导弹摧毁目标。 澳大利亚P-8A遭遇的箔条干扰仅是它的“温和手段”——若开启全功率电子压制,对方雷达屏幕将瞬间瘫痪。
南海的强硬拦截背后是技术底气。 歼-16的机头直径比歼-10C更大,容纳的相控阵雷达功率更强,可探测400公里外的空中目标。 它还能挂载超远程空空导弹,专打敌方预警机、加油机等高价值目标。 美军评估认为,歼-16的综合战力已超越俄罗斯苏-35和印度苏-30MKI,成为亚太区域最危险的多用途战机。
2009年8月31日,歼-15在沈阳首飞。 为适配航母起降,它的起落架强度比陆基战机高300%,机翼可折叠以减少甲板占用空间。 但真正的考验在2012年11月23日——飞行员戴明盟驾驶歼-15首次在辽宁舰阻拦着舰。 甲板跑道仅195米,着舰时速240公里,误差必须控制在秒级。 成功那一刻,标志着中国海军迈入舰载航空时代。
2022年5月,菲律宾海上演惊险一幕:辽宁舰编队遭遇美军“林肯”号与“里根”号双航母夹击。 美军F/A-18E多次抵近模拟攻击,歼-15挂载霹雳-12导弹紧急升空,从8000米高空俯冲至2000米实施驱离。 这场对抗验证了歼-15的极限性能:最大速度2.4马赫,航程3500公里,均优于美军F/A-18E。
2025年4月,山东舰完成里程碑试验:歼-15首次实现电磁弹射起飞。 弹射功率达美国福特级的1.2倍,使战机满载燃料弹药时仍可快速升空。 同期服役的歼-15D电子战型号,能压制敌方防空系统,为编队开辟安全空域。 至此,歼-15家族已形成制空、反舰、电子战的完整体系。
三大战机的协作在2022年密集上演:
东海制空权争夺:歼-20利用隐身突防撕开防线,歼-16D随后实施电磁压制,为后续机群清扫障碍;
南海反介入作战:歼-16挂载鹰击-83K反舰导弹威慑外军舰艇,歼-15负责航母舰队防空;
远洋体系作战:辽宁舰的歼-15与陆基歼-20共享空警-500预警机数据,形成半径800公里的控制圈。
美军对此反应剧烈。 2025年4月,印太司令帕帕罗在国会听证会上披露:中国年产歼-20数量超过美国F-35的1.2倍,PL-17导弹射程远超美军现役武器。 技术代差迫使美军加速调整西太平洋部署,将原驻关岛的B-52轰炸机后撤至澳大利亚。
印度《欧亚时报》的总结更为直白:“当歼-20、歼-16、歼-15形成高低搭配的拦截体系时,东亚已不再是美军肆意进出的后花园。 ”
象泰配资-配资证券网-配资交易网-配资平台查询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