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动作频繁,军舰飞机都出动了,说话也很强硬。但现在情况不同了,他们还是敢说,但不敢真动手了。这并不是因为他们胆子变小了,而是因为对手不一样了。
中国通过划界、巡航和展示舰队实力,以及递送海图等行动,一步步展现了其坚定立场。三艘航母一字排开,日本海上自卫队连靠近都不敢。更重要的是,中国是日本最大的出口市场,生意还得继续做,所以日本也不敢太过分。
日本费了十年心思在钓鱼岛这个问题上,结果发现既不能成功推销出去,自己也难以接受。还没真正开打,日本自己就已经退缩了。
喊归喊,真动起手来,它可不敢。
2012年9月11日,日本政府声称通过“土地购买合同”,把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变成了所谓的“国有”土地。但实际上,这只是对中国的主权进行挑衅和侵犯的一种手段。
当时,日本外相玄叶光一郎亲自宣布,购岛已完成,正式“接收”钓鱼岛。
当天晚上,中国政府宣布了钓鱼岛及其附近岛屿的17个基点,并正式提出了钓鱼岛周围12海里的领海主张。
9月14日早上,中国海监的六艘船在不到两天的时间里,进入了钓鱼岛的领海进行巡逻。这是自钓鱼岛主权争议以来,中国第一次大规模地在12海里范围内执行任务。
这场“购岛”事件的升级节点不是一张合同,而是中国同时打出的三张牌:法律、执法和舆论。
首先,我国外交部迅速发表声明,强调钓鱼岛及其周边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这一说法有着充分的历史和法律支持。紧接着,我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向联合国秘书处提交了钓鱼岛海域的地图和法定坐标,完成了在国际上的正式备案。
法律线部署完成后,执法系统迅速接管战场。中国海监船按照坐标巡航,雷达监控同步上线,海洋局发布钓鱼岛区域天气预警服务,将钓鱼岛纳入实控日程。
在同一时期,福建、浙江、广东的渔民自发组成队伍前往钓鱼岛海域进行捕鱼作业。这些渔船并不是孤军奋战,它们有海监船保驾护航,卫星定位系统协助导航,还有气象服务提供保障。
日本话说得大,行动却小。自从2012年底以来,日本海上保安部门虽然有一些船只接近钓鱼岛附近海域,但都没有进入12海里范围之内,显得非常谨慎。
自2012年以来,中国巡航舰艇在钓鱼岛附近海域的活动时间显著增加,从当年的23天增长到了2014年的70多天,展现了持续的执法存在。
中国在钓鱼岛问题上准备充分,执法行动频繁,日本方面也明白,如果再有小动作,面临的将不是简单的外交谈判,而是真正的冲突。
日本以为在钓鱼岛问题上靠国际舆论就能赢,没想到碰到了中国的实际行动。结果,日本不得不退让了。
有了三艘航空母舰的威慑,日本恐怕也不敢轻举妄动了。
2024年,中国海军迎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正式进入了拥有三艘航空母舰的时代。辽宁舰、山东舰和福建舰已经组成了一个强大的海上编队,具备了在远洋进行打击作战的能力。
福建舰使用了电磁弹射技术,标志着我国航母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日本海上自卫队的发展遇到了很大困难。中国的海军有23万5千人,比日本海上自卫队多了好几倍。在船只数量、大小、现代化水平和远海持久作战能力上,中日之间的差距也在逐渐扩大。
一位来自美国海军战争学院的教授指出,中国的海上力量正在各个层面超越日本,对于日本来说,想要保持与中国的海上力量持平,已经是不太可能的事情了。
自从2016年起,我国海军的航母编队经常通过宫古海峡,前往西太平洋进行远海训练。
2022年,山东舰在钓鱼岛东南海域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实战演练,并且整个过程都是公开透明的。日本方面虽然派出了侦察船跟随,但始终没有敢靠近主要作战区域。
到了2023年,中国的航母队伍开始南北同时行动,福建舰在西太平洋频繁进行演习训练,而辽宁舰则在东海持续巡航。如果出现任何冲突,中国海军有实力应对日本海上自卫队,并能远距离投放力量。
看看日本的情况,他们的海上自卫队人手不够,舰艇主要用来反潜巡逻,没有建立起强大的远洋打击力量。最近三年,日本虽然增加了一些舰艇,但主要是为了替换老旧装备,并没有实现整体能力的提升。
钓鱼岛周围的海空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并不是因为某个国家改变了态度,而是因为实力对比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国海军的舰队不仅数量多、行动迅速,而且目标明确、计划周密。现在,钓鱼岛已经不再是一个边缘地带,而是变成了航母编队日常训练的地方。
这种情况让日本海上自卫队左右为难:硬抗赢不了,但若退缩还能保住点面子。
航母摆在那儿,谁碰谁都不好。
中国不掏钱,日本可能真的会断供
钓鱼岛没再起波澜,海军威慑是一大因素,经济现实也是重要因素。
2024年上半年,日本对中国的出口额达到了1.58万亿日元,占总出口额的22.3%,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8.9%。中国已经连续13个月成为日本最大的出口市场,涉及汽车、半导体、机械和化学制品等多个重要产业。
中日两国之间的贸易额达到了3083亿美元。其中,日本向中国出口了1632亿美元的商品,而中国则向日本出口了1451亿美元。汽车公司、电子零件制造商和钢铁厂都对中国市场非常依赖。
2022年,日本三菱电机的高层在接受《读卖新闻》采访时说,如果中国市场的门关上了,公司的全球收入可能会减少超过四分之一。而像丰田、本田和日产这样的主要汽车制造商,几乎有一半的销量都依靠中国大陆市场。
经济领域心里明白:在与中国市场的竞争中,失去份额并不难,真正的风险是完全失去机会。
这不仅限于出口。中国还是日本最大的进口来源地和第二大的投资目的地。中国的资金进入了日本的房地产、科技和消费等行业,在疫情后期更是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
这也说明了为什么日本的政治人物在谈到钓鱼岛问题时,常常嘴上说得强硬,但实际行动却很谨慎。他们既要表现出强硬的态度来安抚右翼势力,又要保持低调以维持良好的经济关系。
如果中国决定在经济上采取行动,特别是通过减少进口、延迟审批和重新审查投资项目等手段,日本的经济可能会遭受巨大冲击,远远超出其承受范围。
日本并非没有计算过利弊,而是计算后发现得不偿失。近期钓鱼岛争议再起,日本短期内难以在海上占据优势,长期来看也难以支撑其经济市场。
中国不付款,日本就断粮。这一点,日本早已经明白。
中国还是日本最大的出口市场。这是新华社在2021年8月18日发布的消息。
日本商品的主要出口目的地首次变成了中国大陆。这一消息来源于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发布日期是2022年2月7日。
关于2025年4月中国和日本关系的外交部声明。
日本的贸易数据显示中国市场的关键作用。来源:中国经济网,日期:2024年2月28日。
中国海军即将迎来三航母时代,实力显著增强。——观察者网,2025年6月14日
中国的海军人员数量超过日本海上自卫队的五倍。——摘自《环球时报》,2014年7月28日。
中国海军到西太平洋巡航,留下和平的足迹。环球时报.2025-06-17.
中国坚定守护钓鱼岛的主权,坚决反对日本政府企图非法占有钓鱼岛的行为。新华社 2012年9月19日
象泰配资-配资证券网-配资交易网-配资平台查询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