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唐的皇帝李存勖在兵乱中丢了性命。
《庄子》里说:人的生死,都是命中注定的,就像白天黑夜一样自然,这是上天的安排。
每个人总有些事情办不到,这都是很正常的现象。
从万人敬仰的英雄到被大家嘲笑的对象,从一代明君变得昏聩无能,李存勖的人生轨迹转变得如此陡峭,如此戏剧性,如此让人难以接受。
既然回不到从前,对庄宗而言,死亡说不定反倒让他松了口气。
除了李存勖之外,庄宗的儿子李继岌也不幸离世了。
说起来李继岌这人,其实也不算特别糟糕。当初跟郭崇韬一起攻打前蜀时,他从不抢着邀功。后来那些伶人宦官想要杀郭崇韬,他一开始也是赶紧拦着,坚决不同意。
虽然是庄宗的大儿子,他可能没学到庄宗所有的好品质,但从他平常说话做事的样子来看,他其实挺适合当太子的。
不过,在那混乱的年代,他意志力不够强,他不想变坏,可也守不住正道,他不想打破规矩,但也没法坚持到底。
我们常常提起,这世上不乏心肠坏透的人,他们像野兽般粗野,满手脏污,心里尽是歪点子。但同样也有许多心地善良的好人,他们品行高洁,和蔼可亲,让人感觉温暖如阳光照耀。
按老辈人的道德标准看,郭崇韬绝对是个大好人,他一心为国,为了沙陀李氏的天下,啥都豁出去了,连命都不要了。反过来,庄宗养的那帮戏子和太监,简直就是坏蛋,他们为了自己的一点小利益、地位和钱财,啥缺德事儿都干得出来,一点不顾及成本和后果,真是让人恨得直咬牙。
李继岌呢,就处在那么个不上不下的位置,他既不特别优秀,也不算太糟糕。说白了,在好人跟坏人斗来斗去的世界里,李继岌就像是两边都不待见的角色。
用一句大家都耳熟能详的电影里的话说就是:
我早就觉得你不对劲,没想到你连坏人的边都沾不上。
手下人造反,老爹被杀,李继岌在撤兵的路上既没法往前走,也没法回头,最后,这位后唐的太子选择上吊自杀了。
走投无路时,李继岌的举动和下场并非胆小怕事,而是他的一种反抗方式。
李嗣源,他是李克用的养子,也是李存勖的义兄,在兵变里捞到了好处。这下子,他可跟以前大不一样了,直接变身成了后唐的新皇帝。
这消息一传开,整个天下都轰动了,那些分散各地的军阀头头们都被惊动了。他们心里都明白,老时代快过去了,新日子要来了,世道要翻新篇啦。
一听说李亚子去世的消息,心里头五味杂陈的,要数那位刚被后唐朝廷指派,接手管理蜀地的孟知祥了。
说实话,孟知祥和李存勖俩人的关系挺好的,他们是亲戚,孟知祥又在李存勖手下干了很长时间,关系铁得很。李存勖杀了不少人,像郭崇韬、朱友谦、康延孝这些开国大将,都一个个倒在了他追求权力的路上,但孟知祥却一直没事。就连刚打下来的蜀地,李存勖也放心地交给了他。
但是,当孟知祥看到身边的同事们一个接一个地遇到困难,他心里也免不了感到兔死狐悲,同病相怜,总会不自觉地联想到自己的命运。
再说了,庄宗都已经不在了,他们俩之间的那份情谊也没了。李嗣源明宗在孟知祥眼里或许称得上是个好皇帝,但孟知祥现在可不在乎这些了。
他不但无所谓,而且还打算再也不回朝廷了。
孟知祥刚到蜀地那会儿,收了有六百多万的钱财,他交给朝廷四百多万,可剩下的两百万,就一直揣着自己腰包里没拿出来。
李嗣源当上明宗皇帝后,他身边有两个得力助手帮他治理国家。一个是当朝宰相任圜,另一个则是手握大权的枢密使安重诲。
任圜啊,他是个有文化的大官,特别擅长管钱。有天他算了算账,发现不对劲,孟知祥那里还欠着朝廷两百多万没还呢。于是,任圜就一个劲儿地催孟知祥,让他赶紧把钱交出来。可孟知祥态度很硬气,直接说没钱,就是不给。
这时候,任圜觉得孟知祥可能心里打着占据蜀地的小算盘。但这还都只是他的猜测,毕竟任圜不是那种爱乱扣帽子的奸诈宦官。他不会只因孟知祥不肯出钱,就随便给人安上反贼的名头,那可不是他的做派。
在明宗新朝的文官里头,任圜可能还没那么机灵,但枢密使安重诲却早就瞧出孟知祥的小九九了。他明白,再这么由着孟知祥胡来,肯定会出事。放任不管,那就是在惯着他。于是,安重诲赶紧派了个叫李严的大臣去蜀地,当上了监军。
监军呢,他没法指挥一个士兵,也没权利下命令或者做决定。他主要的工作就是盯着孟知祥,不让他乱来,还能直接对孟知祥说话算数。而且,孟知祥干的每一件事,他都会立刻告诉皇帝。
原本是武将的安重诲,现在已经对孟知祥采取行动了。
再聊聊李严吧,他算是咱们的老相识了。
在后唐庄宗那会儿,李严是个老资格的朝廷信使加情报高手。庄宗攻打前蜀的时候,他跑到蜀地去探听消息,给后唐带回了好多重要的情报。
这次孟知祥打算占据后蜀地区,安重诲觉得李严以前在蜀地干过,有经验,于是就派他前去了。
再说了,李严和孟知祥其实是老相识了,两人关系还挺不一般的。
庄宗当皇帝那会儿,李严和孟知祥都是他的亲信。有一回,李严办事搞砸了,庄宗大为恼火,想要把李严给宰了。就在这紧要关头,孟知祥站了出来,好言相劝,费了好大一番功夫,庄宗的火气这才慢慢消了,李严也因此逃过了一死,只被打了二十大板。
从这事儿能瞧出,孟知祥算是李严的大救星。可当李严以监军的身份到了蜀地,孟知祥心里就不太痛快了,觉得李严有点忘恩负义,对不起自己当年救他的那份情。
不过,孟知祥还是给李严准备了欢迎宴,桌上摆满了各种好吃的菜肴。
四川的宫殿里,灯光闪闪,华丽耀眼,地上铺着红毯,珠子串成的帘子轻轻晃动,桌上摆满了好吃的菜,大家拿着美玉做的杯子,喝着香醇的美酒。
乐手奏响美妙乐曲,舞者轻盈摇摆身姿,客人们欢声笑语,真是好一番人间热闹欢腾的景象。
喝了几轮酒后,孟知祥对李严说了这么一句话:
你来蜀地当监军,是皇上派你来的,还是你自己想来的呀?
李严毫不犹豫地回答,简单三个字:
这是上级的命令。
这句话,说的是真心话。
想想看,李嗣源当上皇帝时已经五十岁高龄了。他大半辈子都在拼搏,几乎是撞大运,靠着一连串的巧合才坐上了龙椅。这时候的他,既没有那个本事,也没有那个精力像英雄豪杰那样独自撑起整个国家,进行什么大改造、大变动。所以啊,他只能依靠像任圜和安重诲这样的能人来帮忙。
任圜这个人,把国家大事看得跟自家事儿一样重,真是个好宰相。可安重诲就不一样了,虽说他也挺卖力干活儿的,但他是个武人出身,带着五代那会儿好多武人都有的那股粗鲁劲儿。他自以为了不起,觉得自己功劳大得很,谁都瞧不上,活脱脱一个霸道权臣的模样。
李嗣源当上明宗皇帝后,马上就下了一道旨意,让所有地方的监军都回来,这么做是为了让那些军阀和各方势力别再疑神疑鬼了。
瞧瞧,你们手握土地、兵力和大权,按理说,不论谁当后唐的皇上,都得派监军来管着你们。但我李嗣源当了皇上,却把监军都撤了。这说明我这个皇上,心平气和,有肚量,我选择相信你们,体谅你们。
说白了,李嗣源这是在玩感情游戏,想用这招来稳住因兴教门之变而乱套的后唐朝廷和军队,同时也想给自己的形象加点分。
您瞧瞧,明宗已经发了话,要让各地的监军都撤了,可安重诲这家伙,居然胆大包天,不把命令当回事,还派李严去监视孟知祥。这事儿说明安重诲是越来越不守规矩了,在皇上面前也开始嚣张起来,简直就像在皇帝头上动土。再说李严那边,他声称自己是奉了命令行事,这话还真不假。对李严来说,安重诲的命令跟李嗣源的命令没啥两样,他不过是个小官,哪敢不听上司的?
不过李严虽说没骗人,可也没对孟知祥掏心掏肺,因为他来蜀地当这个监军,说不定不是安重诲硬逼的,他自己心里也乐意着呢。
要是郭崇韬、朱友谦、康延孝和李存勖都还活着,再加上兴教门前没有那场像疯了一样射死李亚子的箭雨,那孟知祥被派到蜀地的时候,他肯定不会想着要独立割据。
因为他既没有碰上好机会,也没有那个本事,周围环境也都不适合他。
说白了,这世上最傻的事就是事后才去想“要是怎样怎样就好了”,或者盼着时光能倒流。因为这不过是自己在糊弄自己,有时候,这连安慰都算不上,简直就是瞎想。
如今情况大变样了,庄宗一走,后唐的局势全乱了套。孟知祥心里盘算着,要在蜀地自立门户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觉得自己作为庄宗时期的老人,在新任明宗手下恐怕没啥大出息。与其回洛阳混日子,前途茫茫,还不如自个儿当家做主来得踏实。
孟知祥想抓住这个机会翻身,李严难道就没想过吗?
他以前去过前蜀出使,在帮庄宗拿下前蜀的过程中露了脸,因此得到了皇帝的信任。现在庄宗没了,明宗上了台,李严能不盼着去解决那个现在朝廷里让人头疼、让人猜疑、让人觉得棘手的孟知祥吗?
只要我把监军的活儿干漂亮,到了蜀地把孟知祥管得服服帖帖,给新皇帝再添一功,那我肯定还是皇帝眼前的红人,又能常伴御侧,成为政坛上的明星。
李严的想法确实挺美,可他没意识到,时光匆匆,岁月如梭,这么多年下来,一切都大变样了。皇上换了人,大权臣也换了,局势完全不同了,周围的人都跟着变了,唯独李严自己,还跟以前一样。
他心想,孟知祥这家伙,估计也就跟之前那个前蜀的王衍差不多,自己随便说几句,聊聊天,就能轻松搞定。但他哪儿知道,自己这回碰上的,可是将来的天下之主,开国的大皇帝。
东西一比,差的就被淘汰了;人要是跟人比,那不被比得无地自容才怪,他们俩根本就不是一个档次的。
想想那些美好的以前,心里真甜,回味那些让人动情的往事,真是陶醉。只不过,那些老想着过去、不愿往前走的人,迟早会被落下。
新皇上要安稳接班,大权臣想耍威风掌大权,大将军梦想占地为王,小官们则盼着建功立业。
这年头真是啥都能碰到,有权力的斗争,有人心的复杂,有各种各样的欲望,还有战争和计谋,等等好多东西,数不胜数。但说来也怪,就是找不到个头儿。
生命轮回,一直不停。
#百家说史# #6月发文冲刺#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象泰配资-配资证券网-配资交易网-配资平台查询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